四川泸州油纸伞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90多道工序全手工操作,上百种工具才能完成一把油纸伞。最具有特色的工艺“满穿伞”,用五色丝线穿满整个伞斗、需手工穿制二千多针,竹跳开关,一片双档,堪称伞中绝活。
分水油纸伞厂是泸州油纸伞中国仅存的唯一一家保持桐油、石印传统工艺纸伞生产企业,制作工艺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泸州油纸伞制作工艺特殊,生产的油纸伞真正具有雨具功能,并把美观与实用功能结合在一起。
金秋时节,浙江广电蓝媒小记者团与杭州市手工艺活态馆联合打造“小小记者探非遗”系列活动。第一季第一期,小记者们走进活态馆,在油纸伞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余万伦的带领下,近距离感受油纸伞的独特魅力。
9月5日,蓝媒小记者在历史悠久的大运河拱宸桥边集结,了解非遗背后的故事,探秘油纸伞的前世今生。
在余万伦老师的讲解下,美观与实用功能的油纸伞让小记者们赞叹不已。“由于制作工序复杂,今天小记者们要做的是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重要的一环——画伞面。”小记者们一人拿到一把纯白油纸伞,一盒颜料。想要画什么样的?快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吧!
“我要画梅花!”
“我要画桃花!”
“我要画蜘蛛侠!”
“我要画皮卡丘!”
小记者们在家长的帮助下,开启了“大画家”模式。有的是豪放派,有的是婉约派,有的是意象派……
“小张老师,你猜我画的是什么?”“奥特曼?”“不对,这是咸蛋超人!”现场欢笑声一片。
完成啦!!小记者们先后完成了自己的得意之作,等待余万伦老师给油纸伞上油后,小记者们的伞就可以在室外使用啦!一个星期后即将拿到成品,小记者们非常期待。
随后,小记者们围在余万伦老师身边,看着余老师一步一步操作:钻孔、拼架、穿线、串联伞柄伞头制成骨架;把裁好的纸粘上骨架,修边、定型……“这每一步都非常重要,一点都马虎不得!”余老师说。
小记者们一边仔细听讲解,遇到好奇的地方,就会提问。有的拿起小本子仔细聆听记录,采访起了传承人,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非遗传承的种子。
小记者感想:
今天我作为浙江广电蓝媒小记者首次参加了“小记者探非遗”之制作油纸伞的活动。活动地点在拱宸桥边的手工艺活态馆,由蓝媒小张老师带队。活动现场泸州油纸伞第七代传承人余老师给我们讲解了油纸伞悠久的历史、用途及制作方法。为了让小记者们更直观感受,余老师现场演示了一把油纸伞的制作全过程。哇,真是好神奇啊,原来这把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小纸伞,制作工艺如此复杂,处处体现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匠心精神。
活动最后,我们小记者也自己动手参与油纸伞伞面作画环节,大家都很开心,在玩乐中学习,也希望在学习中将我们中华优秀的非遗文化代代相传。
——安吉路实验学校蓝媒小记者 郑卓恩
在秋日的一个周末,我们浙江广电蓝媒小记者们开始了“小小记者探非遗”的第一期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认识了一位非常厉害的非遗传承人余老师。余老师给我们讲解了油纸伞的历史,发展和制作方法。我们知道了制作油纸伞需要经过96道小工序和8道大工序。并且我们在现场还亲自手绘了一把油纸伞。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对老祖宗的智慧深深叹服。
——胜利小学新城校区蓝媒小记者 阙一涵
今天我去了手工艺活态馆,了解了油纸伞的历史。在那里,我还给白色的油纸伞画了花纹,不仅让我的画画水平得到了提高,也让我的知识更加渊博。我喜欢这次小记者的活动。
——安吉路实验学校蓝媒小记者 张俊一
今天是开学后的第一个周末。上午,爸爸妈妈带我来到运河边上的手工艺馆,参加蓝媒小记者“制作油纸伞”活动。老师先给我们讲解了伞的历史和用途,原来古代结婚的时候,也要做一把大红色的伞,来表示喜庆!果然,油纸伞也是我们非遗文化经典的代表。所以今天,我兴致勃勃地画了一副油纸伞画面,我画上了小朋友们都喜欢的皮卡丘,我希望同学们开学快乐!
最后,我们把画好的油纸伞交给了专门制伞的师傅,因为制作一把油纸伞还需要很复杂的工艺才能完成,并且需要一周的时间,这就是“工匠精神”对吗?我还希望在以后的活动中,能够学习到更多非遗文化,了解更多的“工匠精神”,来帮助自己克服困难,更加有耐心的去完成学习。
——采荷二小蓝媒小记者 黄小欣
9月5日,我有幸参加了蓝媒小记者组织的“小小记者探非遗”活动,到拱墅区的手工艺活态馆制作油纸伞。经过老师介绍油纸伞的由来和兴衰史,我了解制作一把合格的油纸伞需要经过塑形、浸油、绘画等90多道工序,耗费将近一周的时间。我亲身体验了给油纸伞绘画的环节,给自己的小伞画上了喜欢的竹叶图案。今天的活动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也让深深地感受到只有认真、仔细、坚持才能做好一件事情,同时也体验到了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安吉路实验学校蓝媒小记者 陈诺
今天作为蓝媒小记者的一员,我参加了“小小记者探非遗”的活动。我觉得做油纸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因为它不但能挡雨还能观赏。同时,我明白了制作过程要有耐心,因为制作一把油纸伞工序很复杂,需要一周时间。
——安吉路实验学校蓝媒小记者 莫润朗
夏末的一个星期日,我参加了蓝媒“小小记者探非遗”的活动。今天的活动是制作油纸伞,通过活动,我知道了古时候的伞与现代的伞的区别,还知道了最大的伞是皇帝出行时用的华盖。而且古代的伞很大,撑开特别方便,但收拢却比较麻烦。
我还学习了油纸伞的制作方法:先用竹子做伞架、再把纸糊上去做伞面,然后在伞面上画上美丽的图案,最后要给伞面刷上油。为什么要刷油呢?因为刷油能起到防水的作用,让伞面不会湿。
从荷叶到油纸伞再到我们现代的雨伞、遮阳伞。伞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
——安吉路实验学校蓝媒小记者 桂清瑶
预 告
9月12日
小记者们即将体验
国家级非遗项目
古法造纸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