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媒小记者化身环保小“卫柿” 践行西溪“有礼” 未来“柿柿”可期
2022-09-22 15:56:00
作者:潘洋阳 戴小丽

近日,蓝媒小记者们化身“环保卫柿”,走进“杭城绿肾”西溪湿地,践行“浙风十礼之学有礼”文明新风尚,让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垃圾分类好习惯蔚然成风。

“沙鸥径去鱼儿饱,野鸟相呼柿子红。”一年一度的西溪火柿节即将到来,西溪湿地7000多棵柿子树上的柿子已经沉甸甸地悬在了枝头。在这里,西溪湿地公园高级讲解员龙洋老师接待了蓝媒小记者们,不仅教授他们“柿基鱼塘”的生态模式,还进一步了解湿地特有的垃圾处理方式,更以独特的小游戏方式掌握了垃圾分类的诀窍。

9月17日清晨,蓝媒小记者们走进西溪国家湿地公园。9月的西溪湿地,最显眼的莫过于西溪的小柿子——只见小柿子个个圆润饱满,正在日渐成熟中。在景区工作人员的精心养护下,每年秋天,湿地的柿子们都会给市民游客带来“火柿映波”的美景,让大家共享西溪环境整治提升成果。但是,你知道这美景背后湿地工作人员们的努力吗?在蓝媒小记者们好奇的目光下,龙洋老师为他们揭晓了西溪湿地的生态实践和生态模式。

随着龙洋老师的耐心讲解,蓝媒小记者们逐渐揭开了西溪湿地的神秘面纱。原来,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湿地是生物多样性富集的生态系统和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功能。”

西溪湿地里的柿子,不仅带来了美丽的景观,柿基鱼塘更和桑基鱼塘、竹基鱼塘形成了西溪有名的“三基鱼塘”。每年秋天柿子成熟季,一部分柿子熟透后掉进鱼塘,成为鱼类的食物,鱼类的排泄物与塘底淤泥混合后,变成上好的有机肥。每年冬天干塘时,农民把塘泥清出来,堆在塘基上,为柿子树提供养分。种柿子、养鱼相结合,形成了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有着理想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鱼塘里鱼儿的消化和微生物的分解,又能将废弃物很好地利用起来,减少了环境污染。

了解了柿子和湿地,那么吃完的柿子皮、游客们留下的纸巾和矿泉水瓶,又该如何处理呢?随即开展的垃圾分类小课堂中,龙洋老师与孩子们进行深入交流,感受“一曲溪流一曲烟,碧波荡漾映蓝天”的西溪古意、绿意。围绕垃圾分类的问题,龙洋老师还在现场拿出了小垃圾桶和各式垃圾的模型,直接以小游戏实战模拟。蓝媒小记者们将写有各类垃圾的卡片投放到相应垃圾桶,看谁投得又快又准。在轻松的氛围中,蓝媒小记者们更深入地了解垃圾分类知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理念也更加深入孩子们心中。

掌握知识的蓝媒小记者们该享用甜美的果实了。只见蓝媒小记者们扛着长长的竹竿,在西溪湿地农耕师傅的帮助下,采下一个个红红的柿子,兴奋不已。天真的笑容映衬着湿地秋色,成了西溪的另一道风景。